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礎知識
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礎知識
一、什么是新型冠狀病毒和“德爾塔”毒株?
新型冠狀病毒(2019-nCoV,以下簡稱新冠病毒)屬于β屬冠狀病毒,對紫外線和熱敏感,乙醚、75%乙醇、含氯消毒劑、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病毒。
“德爾塔”毒株是由新冠病毒B.1.617.2變異株進一步變異形成,最早于2020年9月在印度被發(fā)現(xiàn),目前已傳播至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,成為全球新冠流行的主要病毒株,我國近期多地疫情也均與“德爾塔”相關。
二、新冠肺炎的主要的癥狀和表現(xiàn)是什么?
潛伏期1-14天,多為3-7天。
以發(fā)熱、干咳、乏力為主要表現(xiàn)。部分患者以嗅覺、味覺減退或喪失等為首發(fā)癥狀,少數(shù)患者伴有鼻塞、流涕、咽痛、結膜炎、肌痛和腹瀉等癥狀。
輕型患者可表現(xiàn)為低熱、輕微乏力、嗅覺及味覺障礙等,無肺炎表現(xiàn)。
少數(shù)患者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可無明顯臨床癥狀。
三、“德爾塔”毒株有哪些特點?
傳播速度快:防控稍不及時,呈跨省傳播。
傳播能力強:潛伏期和傳代間隔均有所縮短。
病毒載量高:病毒在體內(nèi)快速復制,病人呼出氣體毒性大。
癥狀不典型:早期發(fā)熱癥狀比例較低,很多患者僅表現(xiàn)為乏力,味(嗅)覺減退、輕度肌肉酸痛等。
治療時間長:患者容易發(fā)展為重癥,轉陰時間長。
四、新冠肺炎對健康有哪些危害?
新冠肺炎不同于普通的感冒和流感,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大多數(shù)人會出現(xiàn)肺炎,且重癥比例高于流感,而感冒和流感患者只有在治療不及時或極個別情況下才會出現(xiàn)肺炎。
新冠病毒是一種全新的病毒,目前對其研究和認識還在不斷深入,可以確定的是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比流感強,容易造成人際傳播,由于人群對它普遍缺乏免疫力,在人群密集場所極易暴發(fā)流行。此外,新冠肺炎的流行沒有明顯的季節(jié)性,只要防控措施落實不到位,隨時存在流行的風險。
五、新冠肺炎的傳染源是什么?
傳染源主要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。在潛伏期即有傳染性,發(fā)病前1-2天和發(fā)病初期的傳染性相對較強。
六、新冠肺炎和“德爾塔”毒株的傳播途徑有哪些?
經(jīng)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。接觸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。在相對封閉的環(huán)境中長時間暴露于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存在經(jīng)氣溶膠傳播的可能。由于在糞便、尿液中可分離到新冠病毒,應注意其對環(huán)境污染造成接觸傳播或氣溶膠傳播。
新冠病毒在流行過程中基因組不斷發(fā)生變異,目前研究提示部分變異病毒傳播力增高,但其潛在致病力和對疫苗效果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。
七、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有哪些?
人群普遍易感。感染后或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后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,但持續(xù)時間尚不明確。
八、為什么洗手能夠有效預防呼吸道傳染???
洗手是預防傳染病最簡便有效的措施之一。呼吸道傳染病除了通過飛沫傳播,也會經(jīng)手接觸傳播。日常工作、生活中,人的手不斷接觸到被細菌、病毒污染的物品,如果不能及時正確洗手,手上的細菌、病毒可以通過手觸摸口、眼、鼻進入人體。而用臟手觸摸物體表面,一些細菌、病毒又可能通過接觸傳染給他人。通過洗手可以簡單有效地切斷這一途徑,保持手的清潔衛(wèi)生可以有效降低患呼吸道傳染病的風險。
九、什么時候需要洗手?
手臟后,要洗手;做飯前,餐飲前,便前,護理老人、兒童和病人前,觸摸口鼻和眼睛前,要洗手或手消毒;外出返家后,護理病人后,咳嗽或打噴嚏后,做清潔后,清理垃圾后,便后,接觸快遞后,接觸電梯按鈕、門把手等公共設施后,要洗手或手消毒。
十、應如何正確洗手?
1.用流動水將雙手淋濕。
2.取適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勻涂抹雙手。
3.按照“六步洗手法”認真搓洗雙手至少20秒:
第一步,洗手掌。手心相對,手指并攏相互搓揉。
第二步,洗手背。手心對手背,手指交叉,沿指縫相互搓揉。雙手交換進行。
第三步,洗指縫。手心相對,手指交叉,相互搓揉。
第四步,洗指背。一手彎曲呈空拳,放另一手的手心,旋轉搓揉。雙手交換進行。
第五步,洗拇指。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,旋轉搓揉。雙手交換進行。
第六步,洗指尖。一手五指指尖并攏,放在另一只手的手心,旋轉搓揉。雙手交換進行。
4.用流動水將雙手沖洗干凈。
5.捧起一些水,沖淋水龍頭后,再關閉水龍頭(如果是感應式水龍頭不用做此步驟)。
6.用清潔毛巾或紙巾擦干雙手,也可用吹干機吹干。
十一、外出不方便洗手時怎么辦?
外出不方便洗手時,可選用含75%酒精的手消毒劑進行手部清潔,將消毒劑涂抹雙手,持續(xù)揉搓15秒。特殊情況下,也可使用含氯或過氧化氫手消毒劑。應足量使用,要讓手心、手背、指縫、手腕等處充分濕潤,兩手相互摩擦足夠長的時間,等消毒劑差不多蒸發(fā)之后再停止。
對公眾而言,不建議以免洗的手部消毒劑作為常規(guī)的手部清潔手段,只是在戶外等沒有條件用水和肥皂洗手的時候使用。
十二、如何選戴口罩?
佩戴口罩,是預防新冠肺炎、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有效方法,既保護自己,又保護他人。公眾應根據(jù)風險等級和所處環(huán)境選擇適宜防護級別的口罩。做到科學選戴口罩,既達到防護效果,又避免資源浪費。
1.在居家、戶外,無人員聚集、通風良好的情況下,可以不戴口罩。
2.有發(fā)熱咳嗽等癥狀時,就醫(yī)時,擁擠時,乘電梯時,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,進入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時,要戴口罩。
3.建議公眾選用一次性使用醫(yī)用口罩、醫(yī)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護級別口罩。
十三、佩戴口罩時,有哪些注意事項?
1.戴口罩前,摘口罩后,均應做好手衛(wèi)生。
2.區(qū)分口罩正反面,不能兩面戴,通常情況下顏色深的一面朝外。
3.不與他人混用或共用口罩。
4.捏緊鼻夾,使口罩與臉頰貼合,避免漏氣。如佩戴口罩感覺胸悶、氣短等不適時,應立即前往戶外開放場所,摘除口罩。
5.運動,尤其是劇烈運動時不應佩戴口罩。
6.一次性使用醫(yī)用口罩和醫(yī)用外科口罩均為限次使用,應定期更換,不建議清洗或使用消毒劑、加熱等方法進行消毒后使用。
十四、使用過的口罩如何處理?
普通公眾使用過的廢棄口罩歸為其他垃圾進行處理。醫(yī)療衛(wèi)生機構、人員密集場所工作人員或其他可疑污染的廢棄口罩,需單獨存放,并按有害垃圾進行處理。
十五、為什么要保持1米社交距離?
呼吸道傳染病大多通過飛沫近距離傳播,因此,為了預防呼吸道傳染病,日常工作、生活中,人與人的社交距離應保持在1米以上,即為社交安全距離。保持社交安全距離不僅能降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傳播的風險,也是文明禮儀的體現(xiàn)。
排隊、付款、交談、運動、參觀時,要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。
十六、室內(nèi)為什么要經(jīng)常開窗通風?
室內(nèi)環(huán)境密閉,容易造成病菌滋生繁殖,增加人體感染疾病的風險。勤開窗通風可有效減少室內(nèi)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,此外,陽光中的紫外線還有殺菌作用。每天早、中、晚均應開窗通風,每次通風時間不短于15分鐘。寒冷季節(jié)開窗通風要注意保暖,不要對著窗口直吹,避免受涼。家庭人多時,房間有異味、油煙時,有病人時,訪客離開后,多開窗通風。
十七、常用的家庭消毒方式有哪些?
在家庭中,要做好日常清潔工作,保持居家環(huán)境整潔衛(wèi)生,經(jīng)常開窗通風。門把手、電話機、手機、電視遙控器、桌面、地面等家人經(jīng)常接觸的公共物品表面,要經(jīng)常用干凈的濕毛巾擦拭或清洗,一般不需要消毒。必要時(如家中有身體狀況不明客人來訪等)進行消毒。
主要的方式有煮沸消毒和化學消毒:
煮沸消毒主要用于對餐具、水杯的消毒,先將物品洗凈,再放入沸水中煮(蒸)10分鐘。
化學消毒是指用化學消毒劑作用于物體表面,達到消毒的目的。家庭一般選用含氯消毒劑(如“84”消毒液)和含醇消毒劑(如75%酒精)進行擦拭消毒,作用30分鐘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凈。含氯消毒劑適用于物體表面、餐具等的消毒,對金屬有腐蝕作用,對織物有漂白褪色作用。含醇消毒劑乙醇含量為70-80%,主要用于手和皮膚消毒,也可用于小物體表面的消毒。
十八、出現(xiàn)發(fā)熱癥狀如何就診?
發(fā)熱患者就診時,除遵守外出就醫(yī)要求外,還應全程佩戴醫(yī)用外科口罩到發(fā)熱門診就診,盡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。陪同人員也要注意做好防護。
就醫(yī)時,應如實講述患病和既往就醫(yī)情況,尤其是應告知醫(yī)生近期旅行和居住史、與可疑人員的接觸史等。若被診斷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,應積極配合醫(yī)院進行相關檢查及隔離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