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途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:危險及建議
重大生活事件,如旅行至陌生地點,可能會導致精神分裂癥患者總體喚起水平的升高,引起精神病性癥狀惡化。盡管很多精神分裂癥患者并無經(jīng)濟基礎進行長距離旅行,但仍有相當數(shù)量的患者處于半永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,并有不少患者有機會與家人一起度假旅游。
那么在旅途中,精神病患者都面臨著哪些挑戰(zhàn),又該如何應對呢?8月23日,多倫多大學的Mary V. Seeman教授于Psychiatric Times撰文,就此問題提出了建議,要點如下:
旅行中的精神疾病
無論既往有無精神障礙史,個體在旅行期間均可能發(fā)生精神狀況的失代償,如精神病發(fā)作。據(jù)WHO報告,航空旅行中最主要的三種突發(fā)健康事件為精神疾病、軀體傷害及心臟事件。飛行、封閉空間、擁擠人群、陌生旅客等均可能在旅行中引發(fā)恐怖癥。有精神障礙史的個體更容易受到這種影響,估計約20%旅行中的突發(fā)事件為該人群的急性精神病性事件發(fā)作。
旅行精神障礙的危險因素包括:
▲ 旅行因素:旅行時間越長,精神病性事件發(fā)作風險越高。
▲ 個體因素:年齡偏大、認知受損嚴重、酒精及藥物使用均可升高旅行中精神病發(fā)作的風險。
▲ 狀態(tài)因素:軀體不適、長時間固定不動、暈動癥、脫水可誘發(fā)精神癥狀。
▲ 藥物因素:旅行所需藥物(如用于預防瘧疾的甲氟喹)也可能導致精神病性癥狀。
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特殊風險
精神分裂癥患者,特別是旅行動機可疑時(如服從命令性幻覺——逃離“敵人”),旅行中面臨的風險更高。即便動機正常,機場、人群及外語所帶來的陌生感,以及旅行常伴的激動、興奮,均可引起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困惑與不確定感。刺激及恐懼感更可能導致敏感個體產(chǎn)生誘發(fā)完整的妄想。
旅行同樣意味著遠離親人、家庭、國家及文化。對于既往罹患精神病的個體而言,與情感附著對象的分離可誘發(fā)強烈的焦慮。
酒藥使用、軀體不適、暈動癥、缺乏睡眠、脫水及藥物均可誘發(fā)無精神障礙史個體的精神病發(fā)作,對于有既往史的患者,其影響更為強烈。到達目的地后,文化差異、時差則成為主要的應激源。嘗試去適應新環(huán)境中的規(guī)范、價值觀及社會習俗,可能形成文化適應的壓力,進而升高精神病風險。晝夜節(jié)律失調(diào),包括環(huán)境光線變化、用餐及服藥時間改變、睡眠剝奪等對一般人群尚有影響,更不用說晝夜節(jié)律基因可能存在異常的精神分裂癥人群了。
預防措施
首先,旅行前進行認真的篩查及輔導,做好基本的準備。
第二,建議患者在旅行中隨身攜帶藥物處方,以及醫(yī)生對于藥物需求的解釋性文書。
第三,確?;颊哂嗅t(yī)療保險,以支付在國外時的治療費用,以及用于可能的緊急遣返。此外,建議提前與目的地附近的精神醫(yī)療機構聯(lián)絡,方便在需要時盡快接受醫(yī)療服務。
第四,接受長效抗精神病針劑的患者,應及時注射以配合患者的旅行計劃;必要時在目的地安排實驗室檢查,以監(jiān)測氯氮平或鋰鹽血藥濃度。確保足夠的藥物劑量,以彌補旅行中時差、暈船等造成的延誤服藥。
第五,旅行前協(xié)助患者通過呼吸及放松訓練,提高面對旅行壓力時的應對能力;同時,警告患者過度使用酒精及咖啡因的危險。
醫(yī)生需知
若患者對長途旅行有興趣,且有能力支付至少單程票時,除非患者正處于急性發(fā)作期、可能對他人及自己有危險,醫(yī)生不應阻止患者的旅行。然而,為了避免嚴重后果,以下要點需謹記:
對患者的財務狀況進行檢查至關重要,評估患者是否具備支付往返旅費及途中應急資金的能力。許多精神病患者的殘疾保險是按月支付至家庭住址的,開始長途旅行前,應安排更改支票接收地址。如果患者與家人或朋友同行,那么他們應出席所有有關旅行計劃的討論。若患者單獨旅行,需安排額外的保護措施,特別是當家屬對旅行計劃不知情時。
其他注意事項
旅行可從各個方面對個體的精神健康造成影響,需討論的不僅是患者的財務狀況,也包括睡眠、應激、藥物方案、歸屬感等問題。旅途中的精神病患者應隨身攜帶緊急聯(lián)系人的信息,包括家庭照料者及醫(yī)生、醫(yī)院、藥房的電話;若出國旅行,原籍領事館的電話及地址也是必要的。
患者的醫(yī)生還應提前準備一份文件供旅行中隨身攜帶,列明患者的過敏信息、曾用藥物、當前所有藥物的劑量及服藥方案、必須進行的血液監(jiān)測。由于不同國家的藥品名稱不同,應注明目的地使用名稱。另外文件還應提供患者的醫(yī)療保險信息、近期感染暴露信息及是否懷孕等。